孙一田
骨头脆如玻璃,右腿骨折整整七次,这样一个“易碎”的身体,能创造怎样的奇迹?
田艳青来自湖北巴东,患有罕见的“成骨不全症”,命运曾将她的世界局限在方寸之间,上学一度是遥不可及的奢望。幸运的是,支教老师袁辉出现了,整整六年,风雨无阻,崎岖山路上背着她往返,更有父母不离不弃、班主任全力支持、爱心人士提供援助、当地政府始终关心……共同为她筑起求学港湾。
最终,她以631分(含少数民族加分10分)的成绩,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录取。武大提供无障碍宿舍、申请校友助学金、配备导师提供学术指导……一系列细致入微的安排,让我们看到一所高等学府应有的温度与担当:不搞一刀切,正视差异,精准托举,让怀揣梦想的学子,无论身处何种困境,都能获得相对平等的成长机会与支持。
田艳青的坚韧,打破了人们对“弱势”的想象。身体上有形的局限,精神上无尽的求索,史铁生的话语在她身上回响:“命定的局限尽可永在,不屈的挑战却不可须臾或缺”。但也应看到,她能取得学业上的突破,除自身努力外,还存在天时、地利、人和因素。无论是家庭支持,还是放弃了更好职业发展机会的袁辉老师,亦或是投入时间、精力与资源的社会各界,背后都有奉献精神与高尚情怀在“用爱发电”。
大多数像田艳青这样的学生,同样拥有尊严与需求,他们能否获得同等水平的支持?我们为身残志坚的“励志榜样”喝彩,聚光灯之外的大多数,也同样需要普惠、包容的温暖助力。
如何让善意升华,惠及更多“田艳青”?或许,答案就藏在这样的进步里——将依靠个人善意的模式,转变为由政府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制度保障的常态化机制,通过政策倾斜、专项资金投入、社会力量等有序参与,使支撑生命向上生长的力量源源不断、稳定可靠。
田艳青的珞珈山之旅刚刚启程,她的故事是一束照亮前路的光。当“特殊支持”不被视为“额外负担”,而成为常态,每一个不屈的生命,才能真正向阳生长。
十大正规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